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産黨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遺傳密碼,是弘揚中國共産黨革命文化、增強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即使在新時代,紅色文化仍然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紅色文化教育仍然不可或缺。在此背景下,伟德官网手机版“紅色金陵”社會實踐小分隊前往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和渡江勝利紀念館,深入探究紅色文化對當代青年的激勵作用,旨在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精神。
為了此次的社會實踐之旅能夠順利進行,社會實踐小分隊提前搜索相關資料,閱讀相關書籍、文獻,做足功課;聯系場館工作人員,獲得志願講解的機會。8月6日,社會實踐小分隊首先前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剛進陵園,巍峨宏偉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就闖入眼簾,給人肅穆莊嚴之感。紀念碑高42.3米,寓意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碑身正面是鄧小平親手書寫的碑銘,背面刻着江蘇省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表達了對烈士的敬仰和緬懷。
社會實踐小分隊進入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參觀。紀念館館名是1983年鄧小平親手書寫的,館内含十個展廳,按四個曆史時期陳列了犧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區的127位烈士的珍貴史料。
社會實踐小分隊循着館内的指示,了解了姚曼蘭、袁咨桐、沈雲樓等曉莊十烈士,認識了血灑雲嶺的皖南三烈。烈士袁咨桐曾道:“一個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還有什麼顧慮的?有了這種舍己為公奮鬥的精神,還怕理想事業不能成功?”隊員們對革命先烈們這種舍己為國,不怕犧牲的紅色精神深感佩服與崇敬。
接着,實踐小分隊不僅認識了以身殉職、鐵血丹心的鄧中夏烈士,直言“個人死不足惜”、心系人民的羅登賢烈士,軍旅英傑、獻身決戰的呂惠生烈士,更是領略到那個時代無數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武将有忠魂,文人有傲骨。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文化戰争中,湧現出一大批文化尖兵,他們不懼危險、用筆作槍,批判侵略者的惡行,宣揚中國共産黨的偉大,恣意抒發着他們滿腔的愛國之情。
最後,社會實踐小分隊來到了另一紅色景點——渡江勝利紀念館。館内珍藏着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如舉行渡江宣誓大會的圖片、工人為迎接解放而英勇鬥争使用過的大錘、扁擔、鐵鈎等武器、渡江将士使用過的望遠鏡、指南針、軍大衣、毛氈等物品。整個展覽生動地記載了中國革命史的發展曆程,闡述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為尋求真理進行艱苦卓絕的鬥争業績。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在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精神、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性。
通過此次對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和渡江勝利紀念館的調研,南京審計大學“紅色金陵”社會實踐小分隊的隊員們收獲頗豐,積累了實踐經驗、鍛煉了實踐能力、堅定了紅色精神對新時代青年和社會的積極作用。“紅色金陵”小分隊将繼續保持着滿腔熱情砥砺前行,為傳承紅色精神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字:楊天紅、蒙文晖、蔡文慧、沈豪
圖片:楊天紅、馮秋月、朗雨露、郭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