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業對于我國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國青年,我們需要深入學習了解中國航天的發展曆程,領略和汲取中國航天人的航天精神。7月14日,“星海逐夢”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前往海南省文昌市的航天科普館參觀。
自航天發射場落地文昌以來,文昌市就與航天緊密相連,這兒充滿着濃濃的航天氣息。文昌有為運送火箭而建造的清瀾大橋,有拉近普通民衆與航天的距離的航天科普館和航天科普中心。文昌的部分商鋪以航天命名,當有火箭發射任務時,當地百姓都會積極前來捧場。在文昌,将會有我國第一個商業航天發射場。
進入文昌航天科普館,中國的航天故事向我們徐徐展開。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号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探索浩瀚太空的帷幕。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飛船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地完成了我國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國成為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2018年,我國航天總共執行了37次宇航發射任務,成功将103個航天器送入太空,發射次數首超歐美,排名第一;我國航天事業随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蓬勃發展。
如今,中國有四個航天發射場,而文昌發射場是所有發射場中“最年輕”的一位。它雖然“年輕”,卻不容小觑。講解員告訴我們,航天發射場能夠落地文昌有三個重要原因。其一,文昌近赤道,低緯度,自轉速度大,因此省燃料、大推力、強運載能力;其二,文昌三面臨海,較之前的發射基地來說,鐵路運輸變船裝載,海運限制少,能夠運輸更大型的火箭;其三,文昌射向寬、安全性好,墜落的火箭殘骸不易造成傷害。因此,文昌發射場對于中國航天具有重要意義。
科普館還向我們講述着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卓越奉獻的航天科學家和航天人的故事。他們投身于祖國的懷抱,為祖國奉獻智慧和生命,他們的一生值得我們銘記。科普館還記錄了我國第一名女航天員王平同志,還有其他正在加入中國航天的拼搏者,他們将特别能吃苦、戰鬥、攻關、奉獻為宗旨的載人航天精神傳承下來。他們是衆多航天工作者前進的動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場館内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360度的失重訓練儀和航天工作服。此儀器用來訓練人的内耳前庭功能耐受性,提高身體協調能力,避免出現暈眩等不良感覺。普通人坐上失重儀很快就會有暈眩感,但航天員需高速坐上十三分鐘,由此看出,他們為航天事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戰勝了重重困難。航天工作服有白藍兩套,白色是艙内航天服,有效阻擋有害輻射,保證航天員壓力與體溫的平衡。藍色航天服比較簡單和美觀,是在地面以及科研站裡會穿的服裝。
中國航天員大隊有這樣一項紀錄,一直沒人打破,這項紀錄就是航天員訓練時的報警器。王亞萍說過:“報警器對于航天員來說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果我們按下了報警器就意味着我們離太空慢了一步。”在中國航天征途中,無數航天領路人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披荊斬棘、堅強戰鬥,不斷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努力奮鬥拼搏,身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更不能懈怠,而是應該緊跟他們的步伐,為助力祖國航天事業騰飛、實現偉大的航天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推動我國科技、經濟的繁榮發展。
每一個主題展館裡都圖文并茂,讓人大飽眼福,每一位來到這裡參觀的人,都會被圖片、實物、精緻的航天航空模型所吸引,不僅展示了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而且還生動地描述了我國航天事業走過的光輝燦爛的曆程。遊覽過程中,在學習航天知識同時,成員們還親身見證中國六十餘年航天事業的發展史,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緻敬航天精神。中國人的夢想是星辰大海,更是浩瀚宇宙,向中國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緻敬!
文字:馮錦淳、吳玉虹、王元桐
圖片:吳婧、陳俊良、傅雅君